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 Industry


马兰花搭桥 小布什致贺—旅美舞蹈家陈兆鑫的艺

2011-12-21    来源:   

 
多元化组合的创新独幕剧《可怜的画家》剧照。

 

 

 

 
《一碗汤面》剧照。

 

【侨报记者远航12月18日旧金山报道】在美国推广中华艺术很难,若无恒心是办不到的:首先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解决资金问题。可旅美舞蹈家陈兆鑫真的让中华艺术在旧金山扎下了根,而且还为孩子们编创出了儿童歌舞剧《马兰花》。在与中国大陆的艺术交流中,《马兰花》成为了桥梁,广受欢迎。陈兆鑫没有停顿,他还在摸索,还在进取。

从“桥和门”到中华演艺学院

1992 年,旅美舞蹈家陈兆鑫与来自台湾的美国艺术剧院导演姚树华等共同创办了“桥和门艺术制作坊”(BAG),制作的“中国舞蹈荟萃”演出,取名为“Firecrackers”(爆竹艺术节),是要学Nutcracker(《胡桃夹子》),要为孩子们搞一个像“Nutcrackers ”一样的歌舞剧节目,在每年的中国新年期间,放“爆竹”送孩子们一份大礼。

原上海歌剧院院长叶野、知名剧作家王树元、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先后到美访问期间,曾与陈兆鑫、姚树华等师友们相聚,商谈“Firecrackers”的筹划。大家都认为:要有一个中美文化交融工程的设计,要编创一个有份量的歌舞剧作为主体剧目。最后,目标锁定在适合孩子们的近代童话剧经典《马兰花》上。

从1993年到1996年连续四届排演了“中国舞蹈荟萃”,“桥和门”还制作了《谁是赢家》、《今生有约》、《西施与夫差》、《陪读夫人》等多部华语话剧。可是,主体剧目歌舞剧《马兰花》却一直没能启动。主创班子苦于分隔重洋,真要合作在当时条件下并不现实。另外两个基本条件:资金、排演班子,当时也几乎是空中楼阁。同伴坚持不了,陈兆鑫和一些朋友决心在本土搞艺术教育,从孩子们训练做起,打基础,培养人才,积累实力。

1995年,陈兆鑫把“舞蹈工作室”扩充改制为“中华演艺学院”(ACPA)。因海外艺教条件艰苦,只能根据实际条件作不断的改革:坚持基本技术训练,坚持与兼有推广文化任务的实习公演相结合,试验大型舞蹈的组排,重点试排专业性高的技术节目和舞台色光烟元素程序组合试验。

如此,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批批亮丽的课余小演员成长了,有了一个很坚实的排演班底,这为《马兰花》“文化工程”做了准备,打了基础,儿童歌舞剧《马兰花》的编创启动了。

2005年,在庆祝中华演艺学院正式成立十周年之际,《马兰花》以中英文双语、双版在美国加州硅谷作了首场试演。演出荣幸地得到了发自白宫小布什总统夫妇的贺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励。

2007年,第七稿《马兰花》作为继往开来的第五届“爆竹”的主体剧目,在“硅谷之都”圣荷西市加州剧院正式隆重公演。2008年新春,“爆竹”另一台“ACPA中国舞蹈荟萃”演出了学院保留节目,也得到了观众热烈赞赏,普遍认为具专业水准,很精彩。

2008年8月,“马兰花艺术团”应中国福利会和“迎奥运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组委会之邀,赴沪作闭幕压轴的四场公演,取得很大成功。在主办机构和上海舞蹈家协会特别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更是得到了热烈的肯定。专家们积极出谋划策,建议把中英文双语双版《马兰花》改得更好,演向全世界。

“新概念”趋于明晰 突破传统的藩篱

人们惊叹“中华演艺学院”是海外艺教的“奇迹”时,陈兆鑫始于1984年的人体信息学科研究、“新概念”的成果意外地凸显了出来。什么是新概念?认识、理解“信息” 是传统概念上物质和能量以外的第三大物质,这就是新概念。也就是说,理解元素、元素分析、元素定位定性、排列精算、程序建立、时效掌控,就是理解了一切事务的本质。本相和工艺:艺术的训练、设计、排演和制作当然也包括在内。从这“概念”出发,艺术本身也是科学的,是可以定位、渐进、量化,定性分析的。也就是说,可以精细地也可从粗略地概括,进行元素复制,重新排列组合,也就不是原来的“它”,就可以不断创新。艺术“生产”也完全可以突破口传心授、经验主义的藩篱,走向信息化、数位化、标准化、程序化、系统化,科学的工艺改革方向和道路。

“桥和门”重组再出发 走出海外文艺改革之路

“理解了的东西更可以感觉它。”陈兆鑫在总结中华演艺学院的经验成果中,得到了“新概念”更明晰的佐证,于是和几位朋友同好策划了“桥和门”的重组,决心认准方向,朝工艺改革的新目标拓展。陈兆鑫把他来美20多年工作经营的“桥和门”和“中华演艺”资源整合,重新出发,是为了艺术训练和艺术制作紧密结合,走新世纪的海外文艺改革之路。

独幕剧多元化组合的创新,是“桥和门”多个项目中先试行启动的一个。蕴酿多年,策划操作也历时经年;然而,真正本子成型只有两星期,新元素融入设计编排,进行训练排演制作,实际只是两个月。在两出新排的独幕话剧《一碗汤面》和《可怜的画家》里,融入了旁白、哑剧、音乐语言、锣鼓经、京昆程式动作、舞步元素,还有老式“拉洋片”。在很少的时间要推上舞台,新元素也要有展开一定的训练,坚持元素定位后才能进入程序排列(正如机器做好了零件,才能装配)。破常规,破常理,新试验,有些伙伴不适应,不理解……然而更多的朋友因新试验触发了兴趣,激起了一种创新的热情与动力。阴冷的排练场里,学京昆程式、舞步新元素都汗流浃背了。大家在焦急:“时间太少了”、“日程不够”、“什么时侯再排?”、“来不及了呀!”……也正是这种热情和动力,正是这种积极的状态,大家齐心努力两出独幕剧终于在局促艰难中呈现在观众面前。工艺改革的实验才开始,道路还艰巨。“桥和门”终究将在改革实践中,建立自己的队伍,坚定向前。

考级信息
考级信息
版权所有:中联华夏艺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京ICP备18030988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